深夜书屋 - 历史小说 - 蜀汉之庄稼汉在线阅读 - 第0304章 无处不在的传说

第0304章 无处不在的传说

    身为都督的李恢能有这般想法,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没办法,随着民团在南中折腾地越加疯狂,移南中之民以实汉中之策的说法,就越是广加流传。

    于是少年英雄冯郎君对大汉丞相的那一次献策,也越发地让人好奇起来。

    可惜的是那一次问策,只有两位当事人知道具体情况。

    但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不知道事实,但可以想像出当时的事实啊。

    江湖上流传冯郎君和诸葛丞相之间的版本,据好事者统计,少说也有一百多种。

    每一种版本都有人信誓旦旦的说,这是丞相府里的人传出来的。

    在这一百多个版本当中,有两个版本是最让人信服的。

    其中一个是大汉丞相为了南中之事,寝食不安,听说锦城外有一冯庄,冯庄内有一少年英雄,腹有定国安邦之谋,丞相为了大汉安危,为此不惜自折身份,带着赵云老将军亲自前往,以咨国事。

    少年英雄冯郎君被丞相赤诚所感动,便出了这么一个计谋,以当出山之策。

    这才有了后来冯郎君出仕又献八牛犁之事。

    不信你去问问那冯庄周围的人,去年的时候,丞相和赵老将军是不是去过冯庄?

    再说了,咱们大汉对那有才之士,向来是求之若渴,当年的先帝,不就是三顾茅庐,这才请得丞相出山?

    有先帝之美在前,丞相效仿先帝,那是再正常不过。

    至于少年英雄冯郎君之名,是何时传出来的,那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至于第二个说法,则是更令闺中女儿喜欢一些。

    因为这个说法讲的是冯郎君情重,负心女无情的故事。

    知不知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语,是出自谁人?

    出自《长干行》是没错啦,但这《长干行》是谁写的知道伐?没错,就是出自冯郎君之手。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多好的文章啊!

    再看看这几句所写的,不正是幼时男女的童趣?

    冯郎君自小与邻里李姓女子一起长大,又被两家大人定下婚约,奈何冯家中途生了变故,冯郎君痛失大人,心神一时迷糊,没想到那李家女竟是再看不上冯郎君,嫁了他人……

    令人唏嘘,令人唏嘘哇!

    后来冯郎君深情难断,心怀愤恨之下,这才向丞相出了这么一个毒计。

    没错,就是毒计!

    因为不管哪个版本,都有这么一个情节。

    那就是丞相曾问冯郎君,可是与僚人有大仇,不然何以会设下此等毒计,让南中不得安宁?

    听听,听听,毒计啊!

    去年时,天下有名的毒士贾诩刚死,接着又出了一个能使毒计的冯郎君……

    这天下,也不知何时能得安定?

    这就是有些心怀天下却又郁郁不得志的有才之士在叹息。

    “大郎上回予我的消息,说此次回南中,是为寻人,不知可曾寻得?”

    李恢心里想到冯永,却又想起了自己孩儿此次回来,似乎也是受了那冯永所托,不由地随口问了一句。

    听到自家大人问起此事,李遗脸上却是露出失望之色,摇头道,“回大人,孩儿此次回来,是为寻访当年长沙太守张机。当年张机为避荆州战乱,隐居到了交州。”

    “故孩儿先是在锦城托了丞相夫人,回到南中又找了关系,想法子问那交州的消息。哪知如今交州虽在东吴名下,但实在那士燮之手。”

    “士燮诱那雍闿叛乱,又如何肯帮忙?故那张机的消息莫说是孩儿寻不得,便是那夫人,都是莫可奈何。”

    说到这里,李遗心里不由地想起自己离开汉中时,兄长那殷殷之情,虽然不知兄长为何会对自甘堕为医工的张机如此上心,但想来定是有极为重要的安排。

    可惜的是自己却是辜负了兄长的期望。

    李恢身为南中庲降都督,自是不会对医工这种贱业上心,但此事关系到冯永,他倒是愿意多说两句。

    “可惜……”

    此时的他也是叹了一声,“当年许司徒避乱入交州,曾得那士燮礼待,若彼在世,能得他援手,此事易耳,可惜……”

    许司徒,便是许靖,德高望重,乃是大汉三公之一,便是丞相都向他下拜,在章武元年就已经去世了。

    李恢说到这里,蓦地停住了嘴。

    过了好一会,这才好像想起了什么,笑着说道,“我倒是想起一人,或许可以帮上忙。”

    李遗一听,顿时大喜,“敢问大人是何人?”

    “中宫谒者令,许慈,许仁笃。”

    李遗听了,当下就是一愣,有些迟疑地问道,“此人……孩儿却是有些陌生,似乎从未听说过。”

    “许仁笃和许司徒皆是许家人,只不过两人隔得有些远。许司徒乃是汝南许家,而许仁笃则是南阳许家。”

    “许仁笃当年先是跟着许司徒入交州避乱,后两人又一起入蜀。先帝时他曾当学士,掌文献古籍,当今陛下及位后,又得了中宫谒者令之职。”

    “既然他与许司徒一起曾入交州,想来对交州之事,定不陌生,若是得了他的相助,此事说不定会有些眉目。”

    “竟然还有此等曲折?”李遗一拊掌,喜上眉梢,“孩儿谢过大人指点。”

    李恢淡然一笑,“至于如何求得那许仁笃相助,那就是你们几人之事,我可是无力相助。”

    他身为都督,为自家孩儿指点一下,那是正常,但却不可能会介入儿辈之事。

    再说了,此事在他看来,也只是平常小事,如何值得搭上一个都督的人情?

    毕竟医工者,贱籍也。

    “孩儿省得。”

    李遗点头应下,同时心里暗暗想到,此事最后只怕还是得兄长出面。

    中宫谒者令者,隶属大长秋。

    而大长秋,职掌奉宣中宫命也。

    说来说去,最后还是绕到了皇后身上,兄长与皇后之间,嗯……好像还是比较好沟通的。

    想到这时,李遗不禁舒了一口气,虽然此行没有找到张机的消息,但能从大人这里得到门路,想来也可以向兄长交待了。

    (注:大长秋及下属一般是宦官所任,但蜀汉是个特例,极少用宦官。这个从董允掌管宫中,许慈在原本历史上最后当上大长秋之职就可以看出来。个人猜想应该是诸葛亮吸取东汉宦官之乱的教训,极力打压宦官的结果。)

    “孩儿回南中多时,却少见大人。如今大人方回府中,孩儿只怕又要返转锦城汉中,不得长侍大人身边,当真是不孝。”

    李遗看向坐在上头的李恢,只见自家大人两鬓已有斑白,当下心里不禁有些感慨地说道。

    李恢倒是看得开,摇头笑道,“我儿何故作此儿女之态?当今天下大乱,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

    想起自己从一个督邮做到大汉的都督之位,心下更是慨然。

    “我得朝廷所重,镇守南中之地,已算是得居高位。此生所愿,便是能帮大汉把这南中之乱平了下去。你既是我儿,当不要堕南中李家之名。”

    “孩儿谨记大人教诲。”

    李遗心下翻腾,连忙应下。

    孟琰的消息,李恢一刻也不敢耽搁,当日就派了快马带着密信送锦城。

    得知南中那边来了紧急密信,诸葛亮心里吃惊,立刻就让人把密信拿了进来。

    南中如今是大汉最紧要的地方,那里的每一个风吹草动都让诸葛亮操心。

    而且一听到是李恢的紧急密信,他还以为是又出了什么事,哪知一打开一看,眉眼之间,马上就喜意盎然。

    “好!好哇!”

    诸葛亮连说了几个好字,感觉坐着不得劲,又站起来连走几步,似乎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又把书信再看了几遍,生怕漏了一字。

    “好!好!”

    诸葛亮只觉得心怀大畅,哈哈一笑,对着旁边的蒋琬说道,“这夏粮刚刚入库,没想到这南中又传来好消息,当真是天佑我大汉!”

    “李都督有何喜事传来,竟然让丞相如此失态?”

    这些时日,丞相笑的次数比前几年加起来的次数都要多,作为丞相的学生,蒋琬虽然不知道丞相又在高兴什么,但看到丞相如此开怀大笑,蒋琬心里也是极为高兴。

    “南中大族,孟家有人来降了。”

    诸葛亮把手中的信递了过去,“此人可不简单,人称孟家之虎。可算得上是叛军的一大虎将,觉得那叛军首领孟获器重,没曾想竟然会暗中来降。”

    蒋琬接过密信,还没等打开看,就听到丞相说出此话来,不禁惊讶道,“竟有此事?”

    继而又喜笑道,“果真是大喜事!”

    只是待他看完密信后,却又有些疑虑,“丞相,李都督只说了此人来降,却是未曾探明是真降还是假降,万一……”

    “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都算是大喜事。”

    诸葛亮摆摆手,笑道,“若是真降,那自是大好事。就算是假降,我等也可从中探知那叛军的虚实。”

    “那南夷之人,若论勇悍,那自是令人信服,但若论计谋,”说到这里,诸葛亮轻蔑一笑,“却是差之甚远。”

    “哦,不知丞相此话怎讲?”

    蒋琬听到丞相这么说,自是知道丞相心里有了计较,连忙虚心请教道。

    “公琰且看。初时我曾叫李正方连写六封信,欲以此安抚叛军。但那但雍闿却只回一书,其言极是傲慢。不臣之心,南中尽知。可见那时叛军欺我大汉正值危急之时,骄横之心甚盛。”

    “但如今,那叛军外断了东吴之援,北上又遭李德昂所败,还有那永昌,”

    诸葛亮提起永昌,语气也不由地顿了一顿,这才继续道,“永昌虽孤悬在外,但从民团所探来的消息来看,我猜测永昌应仍在坚守汉节。”

    “丞相何以知之?”

    永昌自南中乱后,断了联系,蒋琬看到丞相说出此话,连忙问道。

    “叛军久未得寸进,心中必是着急,他们一旦攻下永昌,只怕恨不得天下皆知,以求振奋军心。更可让那曹贼觉得有机可趁,进犯大汉,让他们得以喘息之机。”

    “可如今虽然总有消息传来说永昌早已沦落,但其中皆是语焉不详,多有前后矛盾之处,故皆不可信。”

    “由此看来,那叛军竟是连南下都不可得,当真是犹如困于笼中之鼠。若是假降,那也是被逼得出此下策,以求突破。所以就算孟琰是假降,我亦观得叛军当中,人心必有不稳之像!”

    诸葛亮越说越是高兴,手拳击掌,看向蒋琬,眼中大亮,“公琰,平定南中的时机,只怕日不久矣!”

    “对了,那粮食,收集得如何了?”

    说起南征,诸葛亮第一个反应就是粮草。

    “回丞相,今年的粮食收成比去年的大熟之年还要好一些,不少大户人家愿意卖粮。只是这粮价……”

    蒋琬迟疑了一下,“这粮价却是没跌多少,和往年平价差不多。”

    “我知道。”

    诸葛亮点点头,“屯垦汉中,也是要费不少钱粮的。粮食虽然丰收,但汉中那边却是要耗费不少。粮价下不去也是正常。但只要他们肯卖就行,粮价高一些,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再说了,如今朝廷好歹也有些……进项,能买粮食,那就尽量多买一些。”

    朝廷屯粮,以备饥荒,那是常事,引不起粮价的大波动。

    只是说到朝廷进项时,诸葛亮的语气有些古怪,而蒋琬,则更是脸皮抽搐。

    今年朝廷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好过了不少。

    没办法,卖八牛犁,卖军粮,卖劳力,甚至卖羊毛,和纺织工坊分成等等,虽然比较零碎,但架不住量多。

    这钱帛布收着收着,一直过着紧巴巴日子的大汉丞相,突然就发现自己手头上宽裕了起来。

    再加上粮食大丰收,钱粮压手,腰杆就硬了。

    只是这钱的来源,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心虚。

    没错,就是心虚。

    朝廷收上来的钱收得心虚,倒也是一桩怪事。但偏偏今年就出了这么个怪事。

    八牛犁是某个小子在诸冶监做出来的。

    军粮是某个小子献上来的。

    劳力是某个小子先买的。

    羊毛织布是某个小子搞出来的……

    算着算着,好像大汉挺亏某个小子的。

    诸葛亮干咳了一声,问道,“那黄家,不是也要收粮吗?收得如何了?若是有什么问题,不防给他们搭一把手。”

    黄家是在为某个小子收粮,大汉丞相还是知道的。

    “回丞相,黄家给出的粮价比市集中的还要高一些,自是不愁收不上来。”

    蒋琬对此事其实还是有些微词的,粮食跌不下去,跟黄家提价收粮也是有关系的。

    诸葛亮“啧”了一声,颇有些无力的感觉。

    你说你为什么就这么能干呢?我就是想帮帮你,都没地方插手。

    唉,要不,让他升个官,给他压压担子?甲青的蜀汉之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