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屋 - 言情小说 - 没你就不行在线阅读 - 第 555 章 明月清风(131)二更

第 555 章 明月清风(131)二更

    明月清风(131)

    教材这事一提出来,好热闹呀!都在等朝廷进一步的消息,可等来等去的,却等来了又一拨预警。

    还是以钦天监的名义发布的,刊登在京报最醒目的位置。

    钦天监预警,腊月下旬,应天、苏州、扬州、滁州、淮安、泗州,包括松江、凤阳在内的六府二州,八成以上的概率要有地动。另外,常州、镇江、泰州,以及江西数府,恐被波及。朝廷已八百里加急预警,提醒以上各地旅居京城,年前返乡的各色人等,注意自己的行程。

    这一预警出来,京城里顿时一静。

    准吗?

    不知道呀!

    会准吗?

    谁说的清呢?

    很多人就开始关注,这是怎么测的?地动仪吗?这东西最多不是只能测出大致在哪个方向吗?

    但有些人就说,应该就是知道在哪个方向,但地震带这个概念一出来,那个方向地震带上的都算吧!没瞧见这次圈出来的范围这么大吗?

    于是,各种关于地动记载的书籍,各种的手抄本,在京城当真是一本难求!

    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好似都在等一个结果,看看腊月的下旬,是不是真的会地动。

    南边地震,京城无感!

    自从入了腊月二十,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京城的驿卒。凡是见了八百里急报的,都想法子打听,看是不是准了!

    可一直一直也没有消息。直到腊月二十九,陆陆续续的消息传递了回来。

    泰平三年腊月二十二日,申时四刻,原南直隶六州二府,皆地震。

    从各个州府传回来的奏报上可以看出来,扬州最为严重。

    扬州,应天,城墙都塌了。房屋倒了一片,临水的地方水倒灌而入!

    而淮安,湖水翻腾,不曾见过那样的异象。

    泰州那边,江河在地震中发出啸声,极大。

    其他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地动。但所幸,人员伤亡极少!现在虽无完全统计,但提前预警,地震时又是申时,不到天黑的时候,稍有动静,人就迅速撤离。因此,境况也还算好!

    这奏报不仅第二天刊登在邸报上,京报上也把这奏报一字不差的刊登了。

    然后整个京城乃至直隶,都安静了!安静之后,彻夜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是的!人心里安定了!

    未知才会觉得可怖,可预知了,这得是什么呀?

    神啊!

    能不普天同庆吗?

    鞭炮声里,迎来了泰平四年。

    泰平四年,气象更新,满朝文武穿上统一发放的礼服上第一个大朝,以贺带来新气象的大明天下。

    林雨桐挺着大肚子坐在上首和四爷一起,接受朝贺。

    皇宫中的过年仪式很隆重,但绝对不会什么也不干只过年的!从除夕开始,谁都能睡,四爷是真得守夜,他得在新旧交替的子时,写下第一笔字,以此来向上天祈福,希望来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大年初一,这得接受百官朝贺,然后明窗开笔。下一系列的圣旨,以示新的一年来了。

    大年初二,年假结束,开工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很多的大臣都是换着值岗的,活儿也没那么多。可没那么多活儿,就啥也不干了吗?

    不是!四爷开始请一些读书人进宫来讲学。

    第一个被点到的就是元山平。

    “请我?”元山平很意外,这就能进宫了?进宫去讲什么呀?

    旨意一下来,元山平的小院子里挤满了人。很多人都没能在年前回家,反正是糊弄的过着年,凑在一起,说的也是教材的事!私下里争论的都是这个,可谁也没想到,皇上会请他们这种读书会的人进宫去讲学呀。

    这可是给天子讲学呢!

    有人说,要讲就应该讲科举制度,想改可以,但是不能把四书五经都给否了呀!这些能存续这么些年,自是有它的道理的,轻易摒弃,绝不可行。

    可又有人说,“大过年的,不要在宫里起争执!我看呀,要说,就得说一些讨喜的,喜庆的!得叫皇上听了一次还有听第二次的想法……”想影响帝王,这得是个长期的过程!你上去就叫皇上不喜欢,也绝了之后的路,那又何必。

    陈仁锡进来的时候就是这样,这个一嘴那个一句的,在他看来,都没说到点子上。

    这会子他一进来,大家都挺尊敬的,“陈先生,您请上座!来的正好,正商量元先生进宫该讲些什么呢。”

    陈仁锡坐下,看元山平,“元先生,在下以为,先生当在教材一事上多做争取。”说着,就掏出一本册子来,“这是在下这些日子整理的,您看看是否有可取之处。”

    都只截取文章的第一句作为文章的名字,因此,这薄薄的一本册子,收录的文章名目不少。

    这话一出,好些人就一拍大腿,对啊!还有什么比教材的影响力更大的呢。

    于是,搁在一起攒册子,这个一句那个一句,又给补充进去不少。

    元山平含笑都接了,但心里却知道,进宫去讲这个是不合适的。

    终于把人都送走了,只陈仁锡落在最后,“元先生,咱们半辈子都在念的书,若是不成了,那您说,我们的价值在哪呢?大明虽大,可有你我立足之地。”

    说着,便怅然一叹,转身告辞了。

    元山平看着桌上的册子,又是一声长叹。皇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谁也没见过,谁又能知道呢。他辗转反侧,想着,我该进宫讲点什么呢?

    心里准备的不少,但是带着匣子一进宫,皇上开口一问,原本准备的都不能作数了。

    皇上先问:“匣子里放着的是要给朕的?”

    不给都不行,“皇上,听闻朝廷要编纂教材,因此,许多人读书人,都免不了想要谏一谏,草民就是代为转交。”

    王成过去便接了,查验了一翻,才递给皇上。

    四爷打开扫了两眼,就说王成,“看皇后忙完了吗?就说元先生来了,她要有空,一起来听听。”

    是!

    于是,桐桐这不是就来了吗?

    元山平这是第一次见皇后,哪怕是个孕妇,也瞧着格外利落。他忙起身见礼,皇后温和的很,“免礼!请坐吧。”

    四爷拉了桐桐的手坐在身边,“瞧瞧,为教材费心的人不少。”

    想来也是!

    册子上有些只有文章的打头一句,林雨桐哪里都记得?她粗劣的翻看了一下,“我留下了,回头细看。”好歹查一下来处吧!

    今儿是请人家来讲学的,先请先生来讲嘛!

    元山平讲什么呢?见到这样的皇帝皇后,他知道,等闲的东西是打动不了两人的。因此,他放弃了之前准备的,开始说起了儒家治国和法家治国。

    说起法家,他举了一个例子,“草民听闻,律院年前,就一些律条依旧在探讨,争论的尤其激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疯子伤人杀人。”

    林雨桐眉头一挑,没想到他点了这个。精神病人犯罪如何量刑,一直存在争论。

    元山平就道,“在西周时期,《周礼》中有这样的规定,说是‘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蠢愚’……”

    林雨桐点头,是有这样的规定!意思是说,年纪幼小的,病弱的,年老的,蠢的疯的,智力不全,犯罪都在赦免之列。

    这种的特例一直延续到很久,久远到像是后世出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犯罪之后的宽宥制度,以及智力不全精神不正常不具有刑事责任人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等等。

    就听元山平又道:“这是记在《周礼》之中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幼弱和老耄得到了赦免,可在蠢愚上,并没有真的被执行!从西周到西汉,千年的时间里,蠢愚一直被当做正常人,且是正常的成年人来看待的,因此,并不在赦免之列。这期间,有人提出过,说是‘狂易杀人,得减重论’,而后又说了,‘若母子兄弟代死,赦所代者’……”

    这是说,有人觉得这种脑子不正常的人若是杀人了,可以减免刑罚,但是不是说就不处罚了。但如果家里的母亲兄弟愿意替他死,替他接受惩罚,那就可以减免此人的罪责。

    林雨桐皱眉,她倒是没研究的这么详细过,还真是不知道这一点!但无疑,这样的规定是无法执行的,这是挑战人性的!

    一个不正常的人,若是看着他死,别人说家人无情无义。可若以身相代,这又很荒诞!用一个正常人的死,去换一个不正常的人活着,谁也不能乐意呀!

    却不想元山平又道,“这样的提法,得到了当时在位的汉安帝的赞同,因此,得以上下推广。”

    林雨桐:“……”这玩意听着都不靠谱!汉安帝……也不算是明君,不纠结这个了!元山平说推广过,那应该错不了!他必然是考据过的。

    元山平也从皇后的表情里读懂了她的意思,紧跟着就说道:“在魏晋时期,便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而到了隋朝,沿用的依旧是《周礼》的赦免之例,在《隋书》上有‘合赎者,老小阉痴并过失之属’。隋二世而亡,律制不算完备。而《唐律》却不同,包括大明律在内的律法,都是依唐律为模板的。唐律对此有规定,说是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以及蠢愚者,若是参与了造反、谋逆、杀人这般的罪行,需得‘上请’……”

    上请,是说请示皇帝。皇帝说可赦免便赦免,若不赦,那照样得死。

    “宋律对比唐律,改动不大,但是到了元朝,改动就不小了。在《元典章》上记载过一个案子,说是有个疯癫之人,发狂之下半夜闯到邻居家里,把邻居家的男主人用棍子给打死了,且把邻居家的其他人都打伤了,严重程度不一。而元朝皇帝给的审判是,‘免罪,征烧埋银’。”

    是说不治罪,只要支付丧葬费就可以了。

    “而同样的,在元朝的《刑法志》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案子,是疯癫的孙子,杀了祖父母。结果被判了斩立决!”

    林雨桐明白这个意思了,一样的案子两个判法,只能说明,元朝哪怕是外来的异族,在孝道上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他说的是律,可又不光是律!他是说,儒家的很多东西,深入骨髓,没有一个统治者可以轻忽它。

    元山平点到即止,又说这个律法,“从西周到大明律,其宗旨,都在于一个‘仁’字!其实,赦免者从西周开始就不曾变过,但是,从西周的不执行,到后来的一点点的放宽了赦免条件可以看出,‘仁’在律法上的体现。”

    而‘仁’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这一节课,讲了足足一个时辰,元山平才算是讲完了。当时四爷什么也没说,只叫王成将人送出宫去了。

    林雨桐憋尿憋的,方便了之后出来,四爷就在怔怔出神。

    关于赦免不赦免,其实从林雨桐的角度来讲,这种事谁摊上谁知道!不摊到自己身上,谁都能说一句‘他不是故意的’,‘他啥也不知道’,可对于受害者来说,就活该倒霉吗?

    因此上,在这个律法指定上,她一直没发表过意见。

    而元山平今儿将这个争论给定了一个方向,他认为,从最开始的不执行,到后来慢慢对周礼上所列的赦免人等的具体执行,是‘仁’的一个体现。

    可仁是仁了,林雨桐却觉得,她心里的这股子气却下不去。

    因此,她跟四爷说道:“……可以赦免,但是得是有条件的赦免。家中若有这般人等,首先,不能遗弃!”不能将这样的人推出来了事,这是不负责任,“第二,伤害这些人,罪责跟伤害普通人罪责等同。第三,若是看护不好,这些人伤人,甚至致人死命,看护者需得赔偿。赔偿多少,再议……”

    那家里人不得被拖累死?!

    四爷摇头,“真若是如此,这些人的生命将无法得到保障。你说的这个行不通,律院会给你拦了的。”只能一点点去细化,无法做到根治。这个问题再过几百年依旧无法完美解决,倒是不用为这个太费心。

    他点了点册子,“瞧瞧,上面都罗列的是哪些内容。”

    首先,二十四孝经。

    是的!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个不能否认,但二十四孝,得删改一些。

    这是元朝一个叫郭居敬的人编的,别看距今时间不远,可想删减这个,估计没有一翻龙争虎斗,是休想达成目的的。

    其次,论语。

    这个是得拆分,哪些适合蒙童,哪些是大了之后才能学的,这都得划分开来。

    像是‘两小儿辩日’这种的,林雨桐就觉得这都是能拿出来做大文章的。

    再是如何,论语肯定是要让学的。

    两人把册子翻了个遍,很多林雨桐看了第一句不知道是节选哪里的,但是四爷知道呀!两人一问一答的,把册子上这些读书人罗列的篇章都过了一遍。

    然后桐桐总觉得哪里别扭。

    哪里别扭呢?

    这里面有《墨子》《韩非子》,有很多秦汉时期的古文,但是,木有散文。

    林雨桐不确定的问四爷:“像是……”后世流传的及其广泛的名篇,“怎么一篇都不见。”

    王成进来续茶,就问了一句,“哪一篇不见?”

    林雨桐就说,“滕王阁序,文章不好吗?”

    什么序?

    滕王阁序!

    王成迷蒙了一瞬,“谁做的?您知道收录到哪里了吗?”

    林雨桐眨巴了一下眼睛,再眨巴了一下眼睛,这是毛意思?王成书读的不少了,经史子集,就问他什么读的不好,怎么就不知道滕王阁序呢?

    我来的是个平行时空的假大明吗?

    我能用这些散文装一把才女吗?

    四爷就笑,说王成,“你找一下,有没有一本叫做《唐宋八大家文抄》的书。”

    有这本书吗?

    应该有吧,“嘉靖时期做过翰林院编修的唐顺之编的,应该有收录,你叫人找一下。”

    嗳!这就去!

    王成走了,四爷才点桐桐,“你呀,学什么都学一半!这个时期,文坛是这样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记得住八股范文,散文谁花时间瞧这个干什么?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诗词,在大明是不允许的!思念亡妻,夸妻子几句贤惠,这是可以的!其他的,不成。”

    男女之情之类的,不像话。

    林雨桐就愕然了,问说,“那像是《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读过的人也不多?”

    四爷摇头,“没刻意问过。”

    林雨桐不死心,等王成回来了,张口就问王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下面是什么?”m.zwWX.ORg

    王成懵了一瞬,“庆历……宋朝仁宗皇帝用过的年号,庆历这个年号用了八年……滕子京,是说滕宗谅吧……”

    林雨桐看王成,在确保他不是在跟自己逗闷子的时候,就又问了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话……”

    这个话说的好!但是提点我这个做什么?

    林雨桐又问了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话听过吗?”

    王成摇头,迷茫了一瞬之后就愤然的道:“这话说的极好,很该说给那些读书人听听,一个个的可脸红?”

    林雨桐:“………………”她特别不可置信的看四爷,从没有人告诉自己,大明是这样的大明!

    四爷摆手叫王成去忙去了,这才问桐桐说:“知道钱谦益吗?”

    知道!这人五十九岁了,娶了二十出头的名妓柳如是!

    四爷:“……”我说的是这人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你说的是啥?有用的从来不记,老是记些屁用没有的东西!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林木儿的没你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