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屋 - 玄幻小说 - 寒门之士[科举]在线阅读 - 寒门之士[科举] 第153节

寒门之士[科举] 第153节

    “不必。”潘晟道,“待宴那日再看。”

    柳贺:“……”

    他发现了,潘晟的拖延症也很严重。

    大明官场和后世的公务系统也有些相似,上级找下级要材料那绝对是一秒都不能等,可一旦材料到了手,下级以为上级早就看过了,然而上级的答复往往要一周以后才到。

    “其余事已备好了吧?”

    “备好了。”

    听柳贺这般说,潘晟也就放下心来,柳贺年岁虽轻,办起事来却张弛有度,他既说备好了,潘晟就不必再忧心。

    潘晟以前并未与柳贺打过交道,柳贺中进士那年他虽是礼部尚书,但之后他一直不在朝中,因而只是听闻张居正收了个好门生。

    但对柳贺能否胜任礼部右侍郎一职,潘晟心中仍然存疑,柳贺毕竟太年轻了,他在地方上虽干得不错,但京城并非地方,官员的行事作风完全不同。

    举例来说,在地方上,一府之尊可以靠威权将手下人降服,但到了京城,即便是内阁辅臣也很难一手遮天。

    就如内阁与吏部通常难以一条心,言道、宫中、权贵、藩王……要处理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且官员们间关系也十分复杂,稍有不慎,连自己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因而将地方官做好并不难,做京官却很不容易。

    柳贺来礼部时间不长,但据潘晟观察,他对官场上的门路还是洞悉的。

    当然,对现今的柳贺来说,其他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张居正的门生,而张居正颇为欣赏他。

    不过柳贺也并未因此变得骄矜,办事仍是踏实谨慎。

    ……

    到了礼部设宴招待朝鲜使臣这日,天子原先并未说要到,可不知为何突然改了主意,天子要来,宴席的标准自是又要调整,不过礼部众人

    都有经验,还不至于在此事上手忙脚乱。

    这一日,天子坐在主位,阁臣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都到了,马自强已病到不能入阁办事,天子便令其养好身体再说。

    在柳贺印象中,位居张居正之后的阁臣便是张四维与申时行了,马自强在后世名声并不显,想必是入阁的时间并不长久。

    此宴系礼部主办,因而潘晟便与阁臣们坐在一处,柳贺则在后排,与各部的侍郎坐在一处。

    不得不说,精膳司置办的菜色要比光禄寺强太多了,味道鲜美,酒水也是上佳,唯独一点不好,就是天子与朝鲜使臣互相吹捧,官员们也在一旁陪笑,简而言之,没有吃饭的气氛。

    过了一会儿,那朝鲜使臣便道:“吾国国君极爱右宗伯的文章,吾国的读书人对右宗伯亦心生向往,臣来大明时,国君一再嘱咐,要留右宗伯墨宝。”

    天子笑道:“柳先生的名声,就连你们朝鲜也听说了吗?”

    “我朝鲜读书人都十分仰慕□□,右宗伯的文章,朝鲜读书人人人拜读。”使臣道,“《祭师文》一篇,朝鲜妇孺皆知。”

    这使臣会说一些大明官话,但说起来十分之别扭,若是说得快一些,众人需认真分辨才行。

    可这使臣似乎是真的喜爱柳贺那篇《祭师文》,竟用别别扭扭的官话将《祭师文》全篇背了下来。

    官员们才知,这使臣说的也并非虚言,而是真的极喜爱这篇文章。

    柳贺文才满朝文武皆知,直到此时,众人才意识到,在这宴会上,柳贺的官位虽不是最高,但在朝鲜使臣心目中,他却是最知名的一个。

    “柳先生的文章,朕也极是喜爱。”天子道,“一字一句皆是真情,柳先生出自寒微,能于今日将名声传遍外邦,正是有了一位夫子的教导。”

    “我大明一贯尊师重道,来人,赐柳先生师孙仲从六品儒林郎。”

    柳贺出列道:“臣谢陛下恩典。”

    “柳先生,这官非赐你的,而是赐你夫子的。”天子道,“唯愿日后,天下之师皆如先生之师。”

    第201章 与首辅对谈

    孙夫子在世时不为人所知,可他过世之后,一篇《祭师文》却叫他名声传遍天下。

    尽管孙夫子并非进士,也非举人,然而为馆师者,并非人人都有功名,但他们却能教出一个个卓越的学生。

    “陛下重师敬师,定能为天下读书人所效仿。”张居正第一个拜倒,“陛下如此仁厚,实我大明之幸。”

    柳贺心中也难抑激动。

    他一篇《祭师文》是情到极致写就,写时并不为扬名,他作为弟子,其实并未为孙夫子考虑许多,可天子却考虑到了。

    孙夫子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欣慰。

    不,以夫子之习性,恐怕会嫌他太兴师动众,夫子并不是那种贪恋虚荣的人,作为先生,他只盼弟子能比他更有出息。

    在场官员们无不感恩上苍为他们赐下仁厚天子,朝鲜使臣也是一脸激动之色。

    众人饮过酒,天子便示意柳贺,该将诗呈上了。

    柳贺道:“陛下,臣实不擅诗,然臣为礼臣,既是使者相邀,臣也只能献丑了。”

    琢磨诗的过程中,柳贺也考虑过当文抄公,清代诗歌虽远不及唐宋时,却也出过“草长莺飞二月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样的名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拿出几首,震惊四座绝对是没问题的。

    不过柳贺心理上过不去这关,仍是自己写了。

    这诗他已备了数首,一首给使臣,一首呈于天子,呈上诗时,柳贺心中一派镇定。

    天子也没要他诗才比过李杜,柳贺竭尽所能交差,仅此而已。

    “客至惊天意……”使臣接过卷轴,细细品读了起来,他能被朝鲜国君派来出使大明,是因其对大明文化了解甚深。

    柳贺不擅诗这事使臣其实知晓,他倒也不是刻意为难柳贺,只是柳三元会写文章人人皆知,他的诗作却没有一首流传。

    使臣要的,就是这份独一无二。

    “蕊绽知甘苦,根连共暖凉。”

    “此一首咏荷之诗初读时颇为质朴,可细读之下,并蒂之情长跃然纸上。”使臣赞道,“此诗臣极喜欢,待臣返回国,国君想必也会极爱此诗。”

    朝鲜使臣此次来京,自然也非只是为了求诗,也有政事相求于大明。

    自李成桂建立朝鲜王国后,李氏朝鲜至今已传了十四任,如今在任上的是朝鲜明宗李峘之侄李昖,李峘无子,因而李昖以宗嗣子身份入继王统。

    眼下士林主导朝鲜政局,东人、西人、南人、北人党争频发,韩国电视剧《王的女人》、《王的面孔》讲述的就是李昖及其子光海君的故事。

    眼下主导朝政的是东人党,但作为国君,李昖自是不希望朝政分裂至此,此次拜会大明,也是希望由宗主国出面调停国内纷争。

    使臣入朝面见天子后,内阁及礼部已将此事商讨过,朝鲜为大明的不征之国,那自然地,大明也不会轻易干涉朝鲜的内部争端。

    何况朝鲜出使大明,历来是只得好处不愿付出,此次使臣来访也是如此,大明为天/朝上国不愿在微末之事上计较,不代表大明愿意出钱出力替朝鲜稳固政局。

    但事实上,万历朝时的抗倭之战朝鲜之所以打得如此不像话,也与东人党和西人党血腥的争斗脱不开干系,内部瓦解若此,如何能挡住外来入侵?

    按他的想法,在朝鲜培植自己的势力未必不是良策,若有可能,他甚至想在倭国培植势力,可天子和百官都是尊儒重道之人,柳贺这种莽汉一般的行径注定得不到支持。

    宴席毕,第二日,柳贺又找上了内阁。

    张居正正在闭目养神,柳贺入了内,他神情毫无波澜,只道:“你又为朝鲜之事而来?

    ”

    柳贺笑道:“恩师果然知弟子。”

    “你柳泽远的性子,我已摸得很透了。”张居正道,“该管之事不好好管,不该你管的你偏要管。”

    柳贺挨批挨习惯了,已经十分麻木,旁人挨了张居正训,恐怕要连着几日离他远远的,柳贺脸皮却很厚实,明明之前才因朝鲜的事被训过,今日他又来了。

    好在他份内之事一向办得不错,从未引人质疑过。

    张居正皱眉道:“朝鲜国中如何,自有李氏君主忧心,若我们盲目介入,恐怕会引起其余各国生变。”

    柳贺道:“弟子忧虑的是,朝鲜距离倭国太近,倭国扰我海民之时,朝鲜沿海也遭其侵掠,眼下朝鲜朝局不稳,极易令旁人趁虚而入。”

    “若倭国侵犯,朝鲜找我大明求救,那时又该如何?”

    这并非柳贺的设想,而是发生过的事实。

    虽然距离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还有十多年,但柳贺觉得,在这十多年间,他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干,只干看着。

    “依你之意,该如何?”张居正道。

    柳贺答道:“我大明既为宗主国,也当时时注意朝鲜国中局势,出使朝鲜的官员不仅要安抚朝鲜君臣,也要熟知其朝中近况,除此之外,四夷馆也要多培养些擅长朝鲜及倭国语言的官吏,令其长居朝鲜,若有异动,可令辽东经略先知晓。”

    成祖迁都后,朝鲜与京城的距离愈发之近,朝鲜的消息传至京中其实并不算慢。

    若是大量派兵驻朝鲜,朝鲜国想必也会多生心思,但多安排些探子探听动向其实费不了太多功夫。

    除此之外,还有南兵与北兵之争,眼下入朝之战还未开始,不过南兵与北兵的矛盾已初见端倪。

    张居正忽然问道:“泽远,你似是笃定倭国必会入侵朝鲜,为何?倭国只区区一岛国,王直一人便可统御其大片地方。”

    柳贺思索了片刻,方道:“弟子听闻,倭国内大名崛起,各地内乱纷纷。”

    “此事本官也有耳闻。”

    “那弟子敢问恩师,为何东南沿海的倭患远不如嘉靖朝时?”

    “有戚元敬守着海疆,倭寇何敢再来犯?”

    柳贺道:“弟子认为,除了戚大帅的功劳外,也是因倭国大名纷争,原本只能沦为海寇的流民也被编入大名军队,弟子听闻,其中有一大名名为织田信长者,其已以一己之力将倭国尾张、近畿等地纳入麾下,再给其一些时日,倭国恐怕就能一统。”

    “倭国国小物凋,一旦有了一统之机,其如何养活国民?”柳贺道,“必得对外征伐不可,且倭寇连年侵犯我大明与朝鲜海境,也熟知我大明兵力,故而弟子有所猜测。”

    沉吟许久,张居正方道:“你之言不无道理,然事尚未发生,想在朝中推进恐怕是难,今之要务仍是先整兵。”

    张居正终究是忍不住多问了一句:“倭国近况,你为何知晓这般清楚?这织田信长之名本官也未曾听说。”

    张居正转念一想,柳贺博闻强识是翰林院中出了名的,翰林院可谓汇集了全天下的才子,柳贺在那处依然是佼佼者。

    何况柳贺为他门生不止一年两年,他偶尔会出惊人之语,在衙门办事时,柳贺也能想出一二出奇制胜的点子,张居正甚至觉得那是歪门邪道,但就算是邪道,也常常有其妙用。

    谈过朝鲜与倭寇之事后,张居正深思了一会,便令人将倭国与朝鲜的文卷送上来,眼下戚继光在北方守边,但倭寇之事,朝中无人比他知晓更详,他便打算给戚继光写一封信。

    他倒也不是不能问汪道昆,可惜他这位同年对戏曲诗文的兴致更浓,张居正拿他也是无法。

    “昨日待宴朝鲜使臣之事皆由你操办,虽是第一回 ,

    天子与百官却都称赞有加。”张居正道,“这事办得不错。”

    柳贺道:“都是恩师教导的功劳。”

    张居正瞥他一眼:“既是你的功劳你便受着,何必拍我马屁?”

    “何况你究竟是不是发自真心,我还是能听出来的。”张居正又慢悠悠补充了一句。

    柳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