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屋 - 历史小说 - 靖明在线阅读 - 靖明 第524节

靖明 第524节

    “自古以来,异论相搅是帝王术的不二法门。为什么?只不过因为权力虽然是皇帝给的,但既然给出去了,权力就是权力。因为重臣始终都要面对其他臣子的牵制,一旦大胆篡位后患极大,这才让皇帝始终握有一些牌。”

    朱厚熜认真说道:“一旦礼崩乐坏,权臣的出现成了习惯,周朝末年的天子,汉末的皇帝,如今的日本国王,那就都是任人摆弄。所谓天命,到了那种时候,信的没多少,最信的反而是百姓。但若总是民不聊生,百姓也就不信了。到了那时候,揭竿而起、颠覆皇朝的反而多是草莽枭雄,尽管很多人最终不能长久享受胜利果实。”

    “儿臣明白。”

    朱厚熜不管他嘴上说着明不明白,仍旧继续道:“真正的异论相搅,不能只是为了朝堂制衡。走到了高位的,立场不免离百姓越来越远。而地方父母官里,则不乏真正爱民的。这样的人往往说话不好听,但支持他们,就是支持为了百姓的正道。阻力自然会很大,但只要民心不失,皇帝手里就永远有一张天命牌,总有腾挪余地。”

    “父皇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阻力?”

    朱厚熜宽慰地笑了笑:“你能说出损有余,可见明白是懂得了父亲所说的阶层。财富的分配总是难以均匀的,要想走为了百姓而永保民心的正道,总是必须时不时拿富裕的、权贵的阶层开刀。但这些事,要讲究分寸,也要明白,哪怕是富裕的、权贵的阶层里,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小群体。”

    说罢正色起来:“流动!没有真正永久的稳固,只有动态的平衡。所有的人,下至普通百姓,上至达官显贵,人人都可能上去,人人也可能下去,这才能避免矛盾短兵相接、彻底爆发。”

    顿了一下之后,他凝重地说道:“包括皇帝本人!”

    “……父皇?”

    朱厚熜盯着他的眼睛:“不肯下去的,反而有身死族灭的可能。父亲说的下去,不是指禅让。皇帝本人,从来都只是一个权力象征而已。父亲为了推行新法,设了国策会议、国务殿和总理国务大臣,放了一些权力下去,因此这么多年才算顺利。但权力毕竟是下去了,父亲有威望,有手段,控制得住。但朱家子孙,将来不见得每个皇帝都能这样。”

    朱载墌心情很复杂,喃喃说道:“父皇千古一帝,儿臣……”

    “所以现在父亲只是对你点透一些东西。”朱厚熜坦率地说道,“父亲这一生,会把大明需要做的恶事做完。到了你手上,你就要记住朕说的为民王道。而如果将来到了民智尽开、皇权是什么人尽皆知、朝堂重臣也都深明他们的权力从何而来时,朱家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他们的权力,不是皇帝给的吗?”

    “不。”朱厚熜断然摇头,“皇帝,只是天下的掌柜。天下百姓把权力交给皇帝,皇帝帮着安排这么多人,让他们各行其职。终有一天,天下百姓会认识到他们的拥戴才是皇帝权力的来源,官员也会认识到皇帝只是个掌柜,他们大可也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握有权力。到那时,朱家子孙应当记起朕的叮嘱。”

    朱载墌的内心受到冲击,望着他父亲问道:“什么叮嘱?”

    “有舍才有得。若势已至此,舍权而保始终为民的慈悲之心,仍不失超然的象征之位。”

    “……始终为民的慈悲之心……”

    朱载墌若有所思。

    朱厚熜点了点头:“太祖本就是最穷苦的寻常百姓,朱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明白吗?”

    “儿臣会记住的。”

    “那也不知是多少年后的事了。”朱厚熜又放松起来,“在那之前,却怕天命仍在朱家之时,最大的祸患却只是朱家人自己的权欲。君临天下,生杀予夺,何其快哉?做昏君易,做明君难,既难且苦。”

    说罢,他沉默了下来。

    他的快乐来源于改造大明、改变历史的那种宽慰,但这么多年,他确实是个社畜。

    有时候,压力很大,那种使命感和肩负重任的感觉,恐怕只有他这个记忆里有沉重苦难dna的人才能持续找到动力。

    但是……

    “人人都有怠惰之心,都有享乐之心。”朱厚熜看着儿子,“朕只盼从你开始,如果自己不肯吃那么多苦,能有一个更好的重臣选拔制度。而哪怕只是一个资质寻常的、有怠惰享乐之心的皇帝,若能轻松把几件事做好始终能得民心,那倒就能始终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多可能。”

    “哪几件事?”

    “民生几大事。”朱厚熜很明确地说道,“赈灾,养济院,医养院。在百姓最需要的时候,让他们看到皇帝的人。而后,就是中小学,让百姓能看到后代的希望。这几件事,就是你将来,你的儿子孙子,拿着父亲打下的皇明资产局能挣来钱这个基础,该花到的地方。要在这几个位置,安排真正得力的人。”

    “儿臣记住了。”

    “父亲还没老,你还有很多时间去领悟。”

    朱厚熜站了起来:“张居正童年虽苦,后来却一飞冲天了。民间如何,你是该自己去看看的。今年万寿节后,朕会安排一下,你去各地走一走。”

    “父皇,儿臣……”

    “让张居正和戚继光陪着你。安全上,你无需担心。”

    朱厚熜开始安排这些了,他的言传身教,还不够。

    将来的大明,只有君臣都必须保有某些理想信念,才能在一些大原则上保持一致。

    那些东西,是不能包装得花团锦簇云里雾里的,不如掰开来说细了、说明了。

    刨江山根基,也就是刨这些统治阶层共同的根基。

    昏君自然会有,奸臣也会有。

    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绝的,大家都得认可。

    朱厚熜那么耐心地给群臣讲课、给太子上课,就是一个想统一思想理念的过程。

    小团体、小山头永远都会有,但在此之上,大明必须有一个大圈,一个真正有共同理念的组织。

    都说大明亡于党争,朱厚熜要尝试着迈出新的一步。

    何妨把党字也明说?

    第439章 皇帝的同党

    皇帝的思想工作还在做,大察正如火如荼。

    对大明商人来说,已经过了七八年好日子。

    从嘉靖十二年万寿圣节陛下召见天下商行代表之后,对商人就一直是利好。

    更大的边贸规模,更高的商人地位,更兴盛的国内市场。

    但谁知,这次官员大察,竟会牵连到商人?

    风暴最先刮向山西,晋商们如坐针毡。

    “莫不是朝廷想赖了那十年期的国债?”

    王崇古的伯父王现如是说。

    他现在最显得焦急,对着自己的弟弟和侄子摊着手:“虽然只有都察院能访查三品以上,可如今,已经有不少四五品被传到都察司和提刑司过了!学甫,徐参政到底怎么说的?”

    “徐参政……”王崇古现在也眉头紧锁,“恐怕满朝上下,谁也没料到陛下竟要因此事大察百官,尤其是工商事。蒲津桥,毕竟没有酿成大祸。”

    “……悔不当初!悔不当初!”王现拍着腿,坐下去又站起来,“若仍旧只是做着盐、粮、羊马买卖,没去沾铁,岂会牵连到这大祸里?”

    说罢看了一眼王崇古父子:把这桩好生意让予自己这一支去做,他们父子俩是不是早就想着可能有隐忧?

    王现可没有一个像王崇古这么聪明的儿子。

    从第一次御驾北征、唐顺之负责发卖特别国债开始,晋商是大明第一批尝到甜头的商人。

    后来边贸、海贸的许可,乃至于河套、宣宁边区设立后依托大同兴起的怀来、蒲州两大工厂园,都让晋商吃足了甜头。

    其中更有一样,就是在蒲州这里为重修蒲津桥而设的大小铁厂。

    既有宝金局的厂,更有得到许可的民间小铁厂。

    王家自然有这个许可,但却放在大房王现这边。而王崇古的父亲王瑶这一支,仍旧只做着昔年间的老生意。

    得铁厂之便,得大明已经允铁锅等外卖的政策,另外又拥有边贸海贸许可,王现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祸事来了。

    王现又在王崇古面前站定:“学甫!你还是要去蒲州一趟!万一有人访查到我这里来,我说是不说?该怎么说?徐参政那边……”

    “伯父!”王崇古见他没继续说下去,开了口安抚,“蒲津桥之事并没有大祸,足见徐参政督造甚严。如今博研院到了蒲州重新勘验,徐参政公务繁忙。若事情危急,他老人家岂会不遣人回太原先叮嘱一二?此时,宜静不宜动!徐参政乃严国老门生,朝廷行新钱,立信为上,又岂会借此生事赖掉什么国债?”

    “可……”

    “大哥。”王瑶也开了口,“你那铁厂,只要供的铁没问题,怕什么?”

    “铁自然是不敢怠慢的!”王现满口说道,“供蒲津桥所需的铁,又不能用来造办卖出去的铁器,本就是分炉冶炼。可这回出事的是桥墩铁舟,这舟船包铁,有一些是四妹那边张家做的,铁也是从我们王家拿的……”

    王崇古的心头蒙着一层阴影,沉默不语。

    徐阶在御书房呆过,早就知道博研院研究过多种多样的新东西。那种能跨大江大河的桥梁,就是一类研究方向。而天下黄河第一桥,既然唐时就能在此兴建,在它的基础上再改进一下,也就是可以具体研究的明确项目。

    只是耗资不算少,一直不曾真正实行。

    直到徐阶到了山西,京广直道的修建也快接近尾声了,大明的铁产量已经有了大量富余的隐忧,徐阶才奏请开始办这件事。

    尽管早有前期研究,但改建这蒲津桥的工程也实在是快了点。

    王崇古现在深深担忧由于工程进展太快,其中的内情不少。

    若是真因此案牵连到了王家,他的会试可就前程难料了。

    现在王崇古低声说了一句:“卖到外藩的铁,有不少实则是什么去路,大家心里都清楚。张家在西宁的生意不小,他们会不会……”

    王现打了个哆嗦,仿佛一顶“资敌”的罪枷已经压到了他肩上。

    “我给张家的,都是造桥所需的好铁!”

    王现言之凿凿,王崇古却无可奈何:“只能等等看了。此时着急忙慌,反倒平白惹人生疑。”

    此时此刻,王崇古尤其感觉到行商富家的脆弱。

    一有情况,便被动不已。

    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论如何,王家必须要有人进入官场,列身重臣之位!

    ……

    此时的徐阶,知道现在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博研院的博士们到了蒲州,他们不会牵涉到问责,但他们勘验的结果,就会决定这件事下一步如何发展。

    对徐阶来说,内部他已经彻查过一遍。

    但他知道,就算自己之前再怎么着紧工程质量,底下毕竟有大小经办的官员。

    而承建这蒲津新桥的建设局,徐阶也并不能直接去管理。

    他更不可能在之前建造期间、后来通行期间一直蹲在这里。

    所以说,有没有问题,徐阶心里是没底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有问题,他就有责任。

    现在徐阶也拿不出好办法,只能在全力配合之余,又把来勘验的这些人招呼好。

    与此同时,他自然要给严嵩写信。

    不仅仅是严嵩。在御书房做首席的几年,凭借这个特殊的位置,徐阶在朝中也不是没有其他能请托一二的重臣。

    字里行间,都是委婉地表示督造已经殚精竭虑,委婉地探问大察工商剑指什么。

    和山西一样,这大察风波的另一个聚集地就是总理河道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