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
书迷正在阅读:长姐觉醒后[九零]、穿为阴冷掌印的亲闺女、真少爷是个高危职业、[综漫] 盛夏与少年、徐徐心动、[原神同人] 给我cp当崽、妄困青茗、[影视同人] 保留席位、[综漫] 变小后逃到横滨当团宠、狐狸精竹马勾引实录(快穿)
殿外传来了晃晃悠悠的脚步声,声音慢慢接近,不多时,出现了一位脸色白净瘦削的青年。 青年头戴冲天冠,身着明黄色的衮龙袍踏步进来,身后跟着四位太监,一直到了最前的御座。 落座后,却未先搭理分立两边的众大臣,而是温和地吩咐旁边的总管太监,“魏总管,给我上一杯蒙顶山茶来,毛尖腻味了,改改口味。” 底下众人却好似已经习惯了他的这般做派,仍然沉默不语,待魏总管上了茶来,孔起元才上前,“陛下,守边城已破。” 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已从其他人那里得了消息,这句话仿佛是一道开关,刚才还寂静无声的玉熙宫顷刻间嘈杂起来,开始交头接耳。 泰安帝蹙眉,他连蹙眉也是温和的,“怎么会呢?有牧大将军镇守,守边城已安然无虞几十年了。” 他眼神游移不定,最后落在了孔起元身上。 孔起元早已平复情绪,面色不变,“将驿使传进殿中即可知。” 泰安帝颔首,“传进来吧。” 驿使匆匆进来,趴伏在地面上,泣声道:“陛下,西戎人领十万兵马犯边,已攻破守边城,牧将军战死,两位牧小将军拼死阻挡,护得守边城百姓前往了金匾城。” 话音刚落,群臣再不掩震惊神色。 站在英护侯左侧的兵部官员当即出列,问道:“守边城有十数万士兵驻守,怎么会被西戎十万兵马攻破?牧大将军守卫守边城已数十年,在先帝时期更是一夫当关的大将,打的西戎人闻风丧胆,西戎人是如何敢?又是如何做到的?”话语里满是疑惑和震惊。 此言一出,殿中瞬间议论纷纷,所有大臣都想不到,守边城怎么会短短几日间就失了? 泰安帝待玉熙宫内安静下来之后,才温声询问趴伏在地上的驿使,“你可知原委?解一解众大臣心中疑惑。” 此时要说在整个玉熙宫内,唯一对守边城战况有所了解的,也唯有驿使了,其他人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就算长了千里眼,也不知事情是如何发展到如此地步的。 驿使将头扣在地上,大声道:“牧大将军绝无消极应战之意,此次西戎人来势汹汹,且不知为何手持利器,对守边城的布防更是了若指掌。” “在如此不利情况下,牧大将军奋勇杀敌,才将西戎人拒于城外整整两日,可却被困守于城中。” “拼死送出去求援的军士也无回转,最后眼看着西戎人快要突破城门,牧大将军才带着一批兄弟从东处城门出击,为城内百姓杀出一条血路,最后于万军中被围困身亡。” 就算未曾亲眼见到,不少人也被驿使口中的悲壮所感染。 这时却有一位户部官员出列,道:“每年要送去守边城的军需和军费都如实送出,若无意外,就是死守守边城也能坚持两月,缘何非要将百姓迁出,失了守边城不说,还将百姓置于危险之中,牧大将军莫非是老糊涂了不成?” 驿使怒视出言的官员,不回答他的质问,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件举至头顶,“此乃牧大将军亲手交于我,让我呈于陛下的。” 就是刚才在文渊阁见到众阁老,他也未将此信拿出来。 魏总管连忙过去将信拿了过来,躬身呈给了泰安帝。 泰安帝却看也不看,反而端起了一旁才刚送上来的他点名要的茶,呷了一口。 魏大总管眼见着他对此毫无关心,只得将信件呈到了孔起元手里,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许多次,过往也是如此处理的。 孔起元将信拿过来展开,越看眉头蹙得越紧。 看完后就将信件往后,让众大臣传阅,英护侯安淮闻等前面几位阁老看完后,首先接了过来。 他一行行看信,信中主要严明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西戎人打过来时,牧大将军发现他们行动极为顺利,如入无人之地,牧大将军觉得不对,让人去隐秘地方看了被保存的布防图,却发现布防图已被人更换,真的布防图早已不见踪影,留下的只是一张形似的假布防图。 布防图何等重要,关乎一城之存亡,古往今来,布防图都被慎之又慎地藏在隐秘之处,而守边城的布防图所藏位置只有牧大将军以及几位副将清楚,连牧大将军的两位儿子都不知位置。 布防图丢失只有可能与几位副将有关。 另外,西戎人自从被先帝赶离边境之后,边境守备严格,两边交易甚少,西戎人的武器更是被先帝率兵缴获大半。 可此次前来的西戎人士兵,人皆手握趁手利器,兵器又从何来? 信件在在场的每一位官员手中传过,不只是安淮闻疑惑,其他人也是满心疑虑。 还是方才那位户部官员,“就算事出有因,可布防图丢失一事牧大将军当追首责,就算西戎人有备而来,且身负利器,可牧大将军驻守在守边城,职责就是戍边,现在却将守边城丢失在西戎人手中,还请陛下追究牧大将军之罪责。” “是啊,自从先帝将大炎朝边境推至守边城,距今数十年,从无一城丢失,牧大将军论理应当论罪。” 边上有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站在孔起元旁边的何怀仁皱眉沉思,从头至尾不发一言。 泰安帝手指敲在御座一侧扶手上,侧首问孔起元:“老师认为该如何?” 孔起元不只是先帝的老师,也是泰安帝和晟王的老师。 先帝尚武,尤重军事,许多时候都征战在外,后宫空置,只有数位嫔妃,膝下只有泰安帝和晟王二子。 孔起元在进士及第之后被封翰林官,之后被外放立功,先帝时回京,后因谋而能断,建言朝政有功获封少师。 先帝在时将泰安帝和晟王交与孔起元教导,临去世前,更是将朝政和泰安帝托付与他,现在已是官至太傅兼任兵部尚书,更是内阁首辅。 他孤正清贵,尽忠职守,尽心尽力辅佐泰安帝,在泰安帝不争气的情况下仍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已有六十五的高龄,本该致仕荣养归家,现在已白发苍苍,仍放不下泰安帝,也放不下朝政之事。 泰安帝的皇位还能稳固,除了长公主,另一大有功之臣就是孔起元了。 听见皇帝问孔起元的意见,玉熙宫内众大臣全部停下话头,一一将眼神投注在孔起元身上。 想到牧敬献已经以身殉国,孔起元眼中划过一丝沉痛,他们二人是先帝的左膀右臂,他文,牧将军武。 牧敬献比他年岁小,现在才不到五十岁,当年先帝身边的旧人本就不剩几个,他原以为自己会是先走的,没想到牧敬献反而却走在了他前面。 孔起元沉声道:“当务之急是先派遣军士去往金匾城,不然牧大将军留下的兵士就是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对付气势汹汹的西戎士兵?已经丢了守边城,万不能再丢一城。” 他有未尽之言没明说,牧敬献麾下的士兵几乎是由他一手带出来的,现在牧敬献已战亡,他的两个儿子殿后也不知情况如何,现在的牧家军定是士气低沉。 若无人前去领兵,大炎朝声名鼎鼎的牧家军若是被人派去当马前卒,也不知还能余下多少? 见终于说到重点了,一旁白发苍苍的郑国公才总算抬起了双眼,赞同道:“孔阁老所言甚是。” 一位兵部官员道:“将北边防的沈将军派遣过去如何?” 沈将军戍边也有十数年,对上过来骚扰的敌军几乎是从无败绩。 另一位官员反驳道:“不行,其他戍边的将军不能动,万一其他外敌趁着薄弱作乱,到时四面楚歌才是国之大患。” 有人点头道:“就是如此。” 兵部刚出来的那位官员皱眉,“如此就只能从京中派人前往。”他看向了另一侧的官员,为首的定国公早已不见年轻时的神勇之态。 其他朝臣也不会放心定国公再出战,如此就只能选派其他人,所有文官视线都在武官队列中逡巡。 安淮闻趁势与身后不远处的安庭远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俱是忧心忡忡。 安淮闻早几年就已官至工部尚书,大炎朝并无驸马不得参政的政令,他升官全凭自己功绩,让人无可指摘。 而安庭远原是太常寺正四品太常少卿,几年过去已升任正三品吏部左侍郎。 两人的视线最后都落在了何怀仁身上,何怀仁迄今为止都一言不发,脸色严肃。 郑国公紧随其后的几位也是老将,而靠后的则是一些蒙荫上来的勋贵子弟,最后只剩下一人尤为突出。 所有人的视线最后都落在了他身上,这人乃是昭勇将军。 他脸色沉痛,两步出列走到了中间空位,昭勇将军此人身高六尺,肩宽体盘,脚步沉沉地落在地面上,躬身下跪,几乎将中间的位置全部占据,朗声说道:“末将愿领兵前去,将西戎人据之关外,望陛下恩准。” 何怀仁眼神动了动,唇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笑意,安淮闻和安庭远心中不妙的预感成真。 昭勇将军鲁平威所在的鲁家与何家关系甚近,众人皆知。 安淮闻视线落到离他不远处的另一位官员身上,那位官员微一颔首,出列道:“昭勇将军能有此意甚好,不过昭勇将军久未上战场,怕是稍有不妥,不若再选几人陪同。” 何怀仁的手肘微微一划过边上人,张文进立即道:“是极。” 安淮闻抬眼看向他,张文进由何怀仁提携入阁,没人不知张文进所言尽是何怀仁的意思。 要从京中选人派往边境征战是无有疑虑的,先帝在时几乎是将边境小国完全打服了,年年朝贡,只是在泰安帝登基后,大炎朝逐渐放松了对武官的培养,才会造成大炎朝此时武官青黄不接的境地。 就算如此,被西戎人打上了门,性情再绵软的官员也不愿主和,定是要同西戎人战上一战的,找回守边城被攻破的颜面,最好能将西戎人痛打回去,夺回守边城。 张文进笑眯眯继续说道:“守边城被破,丢的是大炎朝的颜面,此次派人前去定是要狠狠打回去,只派昭勇将军一人确实不成,当然需要多选几人,大家齐心协力为大炎朝争回颜面。” 这话居然完全顺了安淮闻的意,安淮闻闻言却眉头一皱,不对劲。 那边张文进还在继续:“既然李大人也有此意,不知可有人选?” 李大人看了一眼安淮闻,回道:“还需大家集思广益。” 又一位官员出列,“听闻英护侯祖上便是武将出身,不知安护侯可有继承祖上之风?” 这已是穷图匕现了。 何怀仁几年前在朝堂上可以说是一手遮天,现在却处处受到掣肘,全是英护侯和长公主之功。 何怀仁和其后的党羽面上对英护侯仍是笑脸相对,可私底下恨不得将长公主和英护侯挫骨扬灰,饮其血,食其肉。 长公主身为皇室,他们暂时下不了手,不过安淮闻虽说是英护侯,可只此一脉,虽与长公主孕有三子,加起来也不过四人,其中一人还是哥儿。 只要除去顶立门户的安淮闻和安庭远,剩下两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和一位妇人,又何足为惧? 更莫说安淮闻现已是工部尚书,工部在六部中虽不起眼,可大炎朝全国上下的水利、矿采甚至是用兵时所用的兵器、火器却尽握于工部之手。 以往看着不起眼,可待想要行事时,才发现离了工部,许多事都难上加难。 这是想将英护侯支出京城? 安淮闻还没回话,他身后的一位大臣马上说道:“世人都知英护侯自小习文,以科举入仕,早已不胜武事,去同西戎人交战一事何其重要,怎可让文官前去插手?” 另一位官员接上,“正是如此。” …… 在玉熙宫中为谁人前去同西戎人交战一事吵得不可开交时,晟王正穿过又一处回廊,进了一处甚是华贵秀丽的院子。 有宫女立即笑着迎了上来,“晟王殿下来了?” 晟王淡淡颔首,“母后在吗?” 宫女道:“正在里间等候晟王殿下呢。” 晟王脚下未停,大步匆匆走进房内。 他此时并未在皇宫内,而是在前几年才刚修建好的行宫中。 行宫里雕梁玉柱,奇花异草遍布,另有假山异石矗立其间,更有奇珍异禽在行宫中悠闲游走,端的是人间极富贵之所。 行宫乃是太后亲自命名的,“孝善宫”,从此名字也可看出,这座行宫表示了晟王对太后的孝道以及对天下百姓的和善之意。 在太后和晟王一系的声望如日中天时,不过是一处行宫和一座庙宇,他们想建也便建了,耗费的钱财完全不被他们看在眼里,至于安平省几地的百姓,他们更不放在心上。 可没想到,正是因为此事,反倒使得他们的声势渐弱,在民间,他们与长公主的名望高低之分逐渐反转。 为天下百姓祈福之事本只是场面话,到了此时,太后也不得不将此放在心上,不然,晟王的声名更会遭到严重打击。 太后每月都会前来孝善宫,并去庙宇参拜,实实在在将为百姓祈福一事落实。